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南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古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宋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馀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汉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长安不见”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馀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功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图]
- . ,启 跪也 启通“跽(jì)”跪坐《诗·[图]
- 鲁平公说“好吧”乐正子来见鲁平公说“您为什么不见孟轲了?”鲁[图]
- 新州今广东新兴南海今属广东佛山一带诵经指诵读佛教经典此为功德[图]
- 孔平仲这首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据钱锺书《宋诗选注》清初著[图]
- 侯、卫宾服从侯服到卫服之间本来是侯、甸、男、采、卫五服此处举[图]
- 庾信《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图]
- 九四慢慢地走来被囚禁在金车里会遇到危险但最终会有结果的[图]
- 就这样孟获被诸葛亮的诚心感动从此顺服蜀汉听从管辖用典七擒七纵[图]
- 海论篇逆顺肥瘦篇天年篇通天篇名句索引出版说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