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石嘴山KTV招聘网 > 石嘴山热点资讯 > 石嘴山励志/美文 >  ◎附四◎

◎附四◎

2022-06-19 15:14:02 发布 浏览 957 次

◎附四◎

薛侃家训

薛侃(1486—1545)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今潮安县庵埠镇薛陇村)人。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正德十六年(1521)选礼部行人司行人,后迁司正,上《正祀典以敦化理疏》,建议陆象山、陈白沙从祀孔庙,又上《复旧典以光圣德事疏》,遭人构陷,触犯帝讳,被逮下狱廷鞫,惨毒备至而宁死不屈,一时为朝野所称重。冤情大白后,削职放归,晚年游学江西、浙江,汇聚同道讲学。

早在正德九年(1514),青年时期的薛侃在南京拜入王阳明门下,自此服膺师教,一生致力于维护师门,弘扬师说,对阳明学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首抄《朱子晚年定论》,首刊《传习录》,与王龙溪合编刊刻《阳明先生则言》,还命其侄薛宗铠刊刻《阳明先生诗集》。他积极参与经理阳明的家族事务,教导阳明儿辈,在阳明身后料理后事,发动同门轮值守护阳明的妻儿。先后筑杭州天真精舍、潮州宗山书院祭祀阳明,为同门所推重。在他的热忱接引下,薛氏兄弟子侄及潮州众士人纷纷成为王阳明的追慕者,在岭南掀起王学热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将其列为闽粤王门之领袖。

薛侃之学术思想,主要见诸《云门录》、《研几录》、《图书质疑》,大体不出其师阳明之矩矱,“论宗良知,以万物一体为大,以无欲为至”,极重践行,凡足之所履,必竭力察民之苦,解民之困,一生共兴修水利路桥三十余处,至今仍惠泽乡里。

在家风建设方面,薛侃本人带头以身作则,实施宗族教化,“兄弟同居,百口同食,寸帛无所私处,不给若罔知。闺门整肃,内外蔼然,一以礼义相亲。尚建家庙,增祭田,立族训,宗族称焉”。

薛侃兄弟叔侄都是王门弟子,保持着不欺良知的忠贞家风。薛侃兄薛俊,字尚节,历任连江训导、玉山教谕,后升国子学正。弟薛侨(1500—1564),字尚迁,嘉靖二年(1523)进士,官至东宫右春坊司直,兼翰林院检讨事。薛俊的儿子薛宗铠(1498—1535),字子修,号东泓,与其叔父薛侨同登进士,历任福建贵溪、建阳知县,礼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因弹劾权奸汪鈜,反被诬陷受八十廷杖而死,明史誉为“直言无畏,忠鲠之臣”。薛氏家族承传至今五百年,仍是有影响力的当地望族。

中离公祠训我宗亲,咸听祠训。为父当慈,为子当孝。为兄者当爱弟,为弟者必敬其兄。士农工商,各精其业,冠婚丧祭必循于礼。守法奉公,隆师教子,亲朋有义,闺门有法。务勤俭以兴家,务谦厚以处乡人。毋事奢侈,毋习赌博,毋争讼以害俗,毋酗酒以丧德,毋以富欺贫,毋以下犯上,毋因小忿而失大义,毋听妇言而伤和气,毋发粗言,毋责人不备,毋为亏心之事以损阴德,毋为不洁之行以辱先人。善相劝勉,慈相规戒。依此训者,祖宗佑之,鬼神福之,身必康寿,家必昌隆。违此训者,自罹①灾咎,悔之无及。是我薛氏宗亲,都应该听从祠训。做父亲要慈爱,做儿子要孝顺。做哥哥的要友爱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哥哥。士农工商,各精其业。无论成人、结婚、丧葬、祭祀各项事宜,都要遵守礼法。守法奉公,尊师教子。亲朋之间讲究情义,闺门之内讲究法度。居家要勤劳节俭,与乡人相处要谦虚宽厚。不要奢侈,不要赌博,不要挑起诉讼,这样会败坏风俗,不要酗酒,这样会丧失德性。不要以富欺贫,不要以下犯上,不要因为小小的忿恨而丢失大义,不要听信妇人的言语而伤害和气。不要说粗话,不要指责别人不够完美,不要做亏心事损害自己的阴德,不要做不干净的事以使自己的祖先受到蒙羞。以善良互相劝勉,以慈爱相互劝诫。能够遵照这份祠训的人,祖先将会保佑他,鬼神将会赐福给他,身体一定健康长寿,家庭一定繁荣昌盛。违背这份祠训的人,一定会自取其祸,后悔无及。罹(lí):被,遭受。

这篇祠训通俗直白,至今仍被族人誊抄装裱,悬挂在薛侃故里的薛氏祠堂中。薛侃毕生耗费很多心血致力于乡里宗族建设,祠堂经常是他施行教化的场所。他居乡时逢每月初一、十五率领族众拜谒家庙,行祭时“必诚必慎”,“长幼莫不敬且信”,祭毕行团揖礼,令族人读祠训后,再三强调“毋违斯训”。子弟有为善的,他自己掏腰包奖励,有违背祠诫的,或罚跪拜,或执行刑责,或罚赎金用于购买祭品。遇到父母的忌日,他会专门设灵位,供奉双亲生前喜欢的食品,“追思挥泪”,子孙“男左女右,务尽礼仪,祭毕申明家训”。早晚还令子侄“各讲故事一条”,让家里内外乃至仆人奴婢都要听讲,他这样励族人:“可使义门郑氏专美于前乎?”义门郑氏,位于金华市江县郑宅镇,族人以孝义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叶,十五世同居共食360余年,故称“义门”,屡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亲赐封“江南第一家”。薛侃心中的家族典范正是郑义门,但他自信满满能追赶得上。

薛氏这种做法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普通人家没有祠堂家庙的,逢年过节依然可在家中祭祖,仪式繁简、祭品丰俭可因地制宜,关键是一念之诚。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宣讲、分享先祖的事迹,勉励后人去承前继后,这不仅是历史教育、榜样教育,更能启发后人深切地体会前人的辛苦付出,从而培育感恩之心。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