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人。桓帝时,陈蕃任太尉,与李膺等反对宦官专权,为太学生所敬重;灵帝时,他任太傅,封高阳侯。陈蕃与窦武谋诛宦官,事泄,率官属及太学生八十余人冲入宫门,被杀。
陈蕃出生于官僚世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年少时,独自居处一个庭院读书,只专心于书册典籍,无暇他顾,庭院杂草丛生。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到访,看到如同荒芜的院子,就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暗自惊异,知他有清世之志,非常器重,于是奉劝说:“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在激励他力争完美,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
陈蕃经太尉李固推荐,征为议郎,后升任乐安太守。当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之时。有一次,时任大将军的梁冀派了信使来见陈蕃,让陈蕃为他办件私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是梁皇后的哥哥。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他看信后,觉得所托之事有违礼制规矩,因而没有照办。那个信使就借着梁大将军的威势对陈蕃进行恫吓。陈蕃一怒之下,就让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为此,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留下了“不畏强御陈仲举”的美誉。
灵帝时,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窦太后因陈蕃在桓帝时坚决拥立她为皇后,此时又与窦武共参朝政,因此下诏封他做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辞让说:“皇上的使者携带高阳侯的大印封赏我,我反复自思,不知道该如何辞谢。辞让封赐,是高尚的品德。但是,我不敢盗用这一美名。我想朝廷赐封大臣,唯一的标准应该是他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或者说有巨大的功劳。我自任职以来,自认为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勋。做好了享受国家的俸禄,做不好也享受国家的俸禄。我没有高尚廉洁的品德,但心里常常羡慕那些不以其道得之决不占有的仁人君子。如果对您的赐封我不顾羞耻地接受,那么就会引起上天的愤怒,然后降灾给百姓。那么我有何面目立身于天地之间呢?”窦太后不批准,陈蕃坚决辞让。前后上疏达十次,最终不接受封赐。
《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称赞说,陈蕃贤能树立风尚,不计个人荣辱;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桃之夭夭……宜其家人]引自《诗经·周南·桃夭》。夭夭:鲜嫩,美丽。蓁蓁:茂盛的样子。于归:指女子出嫁。
《诗经》说:“桃花鲜艳妖娆,树叶茂盛美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姑娘出嫁了,这让全家人都从内心感到高兴,互相祝福,美满幸福。”家庭和睦幸福,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来效仿。
家和才能兴邦
人们常说:任何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这是说家庭的支持是成就事业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了国家。没有一个个的家庭,就没有社会,也就没有国家。
我们每个人既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家庭的成员,或父母、或子女、或兄弟、或妯娌,不管是哪一个角色,都应该互尊、互敬、互爱、互助,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勇于承担义务的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昌盛。
在古人的庭院中